学位:博士学位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职称:教授
单位: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
刘伟(1978年 6月) 博士、重庆交通大学教授,
重庆市第三批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重庆交通大学第三届十佳教师
中国公路学会交通与信息化分委会理事
全国道路交通管理标准化委员会(TC576)观察员
中国道路交通安全智库委员会专家
重庆市公路学会交通工程专委会常务副主任
重庆市公安局道路交通管理咨询专家
重庆市道路交通事故深度调查专家
重庆市自动驾驶专家委员会专家
美国内华达州大学里诺分校访问学者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访问学者
日本丰田都市交通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
教学工作:2002年开始从事交通工程系的教学工作,讲授了本科生的道路交通安全工程、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与施工、交通工程导论等课程,研究生的城市交通系统、车辆与道路交通安全、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等课程;带领学生竞赛获得第8届、9届全国交通科技大赛两次获得三等奖,第14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重庆市一等奖。
管理工作:从2005年担任交通工程系主任,2008年担任交通工程专业负责人,带领交通工程新专业建设,获批了重庆市三特专业(2014年)、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019年),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委员会的专业认证(2019年)。
科研方向:道路交通系统组织优化、城市交通系统智能控制、智慧交通与车路协同理论、道路交通安全工程等方向。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40余篇,国家发明专利7件,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承担横向项目100余项;
创新成果:定向车道的设置理论与方法、干道多车道合流智能控制理论与方法,在重庆市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对改善城市交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得到了央视的报道,并作为公安部道路创新管理方法在全国多个城市得到了推广。目前在哈尔滨、南京等城市也有了相关的应用。
工作经历:
1、2001.07-2006.07,重庆交通学院 交通及汽车工程系,助教、讲师(2005年09月成立交通运输学院);
2、2006.08-2010.08,重庆交通大学 交通运输学院 交通工程系 讲师;
3、2010.09-2015.09,重庆交通大学交通工程系 副教授;
4、2015.09-至今,重庆交通大学 交通工程系 教授;
管理服务工作经历
2003.09-2005.09,重庆交通学院交通运输学院交通工程系 系主任、交通工程实验室主任(2006年更名大学);
2007.03-2020.04,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交通工程系 专业负责人;
2015.07-2021.11,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 工会主席。
挂职交流及访学
2008.09-2009.01,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国际合作处 处长助理;
2012.11-2012.12,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 访学;
2016.11-2017.05,美国内华达州里诺大学 访问学者
2019.11-2019.12,日本丰田都市交通研究所 高级访问学者
社会兼职
重庆市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交叉学科专业类教指委 委员;
教育部全国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评审专家库 专家;
全国道路交通管理标准化委员会(TC576)观察员
中国公路学会交通工程与信息化专业委员会,理事
世界交通大会 交通工程学部交通组织与营运技术委员会 主席
重庆市公路学会交通工程专委会,常务副主任
重庆市城市规划学会城市交通专委会,副秘书长
重庆市公安局交巡警总队警风监督员
重庆市自动驾驶专家委员会 专家
重庆市民协交通设施专委会 专家
乐山市道路交通管理咨询 专家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中国公路学报》、《交通运输工程学报》、《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公路交通科技》、《山东大学学报》、《华南理工大学学报》审稿专家;重庆市科技项目评审专家、云南省科技项目评审专家、广西省科技项目评审专家;
人才称号及其他
第三批“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重庆市委组织部 (2019)
重庆交通大学第三届十佳教师(2014年)
四川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志愿者(2008)
主持的教改项目
1、后交通时代下交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研究与实践,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重点项目,2012;
2、互联网+时代交通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重点项目,2016;
3、基于雷达传感器的智能交通创客基地建设,第二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20;
讲授课程与教材编写
本科生:道路交通安全工程;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与施工;交通规划课程设计;
硕士研究生:车辆与道路交通安全;城市交通系统;
博士研究生:交通系统优化理论与方法;交通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
参编教材:《交通工程导论》、《道路交通安全工程》、《智慧交通导论》
主要纵向科研业绩
1、城市占道施工的交通影响分析评价方法与管理研究,重庆市建设科技计划项目,主持,2009;
2、畅通重庆的交通供需平衡发展战略研究,重庆市科委软科学重点项目,主持,2011;
3、运输枢纽无缝衔接评价,交通部山区公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主持,2012;
4、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乘客集散网络模型及安全可靠性分析,重庆市科委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一般项目,主研,2013;
5、“山地城市道路-大型车辆”行驶适应性分析以及道路设计参数优化研究,重庆市科委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一般项目,主研,2014;
6、干线道路节点畅通技术集成与综合示范,重庆市科委社会事业与民生保障科技创新重大专项,重庆交通大学子课题主持,2016;
7、城市道路交通事件下的分区交通诱导策略研究,公安部城市交通管理集成与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主持,2018;
8、面向自动驾驶的交叉口车路协同控制优化研究,自动驾驶技术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研发及测试应用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项目,主持,2021
9、重庆市米兰路与永宁路交叉口交通信号灯自适应控制优化与应用示范研究,重庆国家应用数学中心、重庆师范大学,重点实验室项目,主持,2022
10、车路协同环境下城市特长隧道交通安全与效率协同提升技术研发,重庆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委员会科技重点项目,主持,2023;
11、城市主干道合流区的智能控制与系统集成开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项目,主持,2024;
12、基于数据-模型混合驱动的区域道路交通信号自适应控制优化研究,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联合主持2023
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1、后交通时代下交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研究与实践,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交通教育科学优秀成果 二等奖,2017;
2、重庆北部新区停车设施建设与管理专项规划,重庆市发展研究奖,三等奖,2012;
3、交通流主要参数及交通事件动态预测算法研究,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09;
4、山地城市干道交织瓶颈区段的交通组织管理技术,中国发明协会创新奖,二等奖,2023;
研究论文
[1]刘伟,包宇宁,饶畅,等.城市特长隧道分车型动态诱导方法[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5,44(02):99-107.
[2]刘伟,包宇宁,饶畅.长隧道动态控速与车速离散度优化[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25,39(01):111-116.
[3]刘伟,肖七瑞,陈新海,等.基于时间自动机的无信号交叉口车路协同系统建模与验证[J].系统仿真学报,2024,36(07):1682-1698.
[4]刘伟,袁伯龙,刘川.定向车道终点至城市干道分流点的最小净距[J].中国科技论文,2021,16(02):199-204.
[5]刘伟,邓元超,赵新才,等.区域道路交通安全宏观评价方法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20,(32):15-17.
[6]刘伟,刘川.基于文献计量的动态交通流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9(08):29-35.
[7]刘伟,杜建玮,陈科全.基于视知觉的交通可变标志信息认度评价[J].中国公路学报,2020,33(01):163-171.
[8]刘伟,陈科全,田宗忠,等.基于密度熵的道路交通事故影响范围分区模型[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9,19(06):163-170.
[9]刘伟,陈科全,田宗忠,等.干道交织区通行能力最大化的合流车道控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9,19(01):55-61.
[10]刘伟,陈科全,谢忠金.大型公交站的动态排队论分析与优化[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7(08):75-80.
[11]刘伟,陈科全,刘玉印,等.前景理论下道路网络的级联失效演变[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8,18(01):145-151.
[12]刘伟,谢忠金,陈科全.基于NSGA-Ⅱ算法的逆向可变车道信号配时优化[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7(06):92-97.
[13]刘伟,王奥博.基于多网络体系分析的城市交通系统脆弱性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5,39(06):1140-1143.
[14]刘伟,肖文彬.信号交叉口流线实时消散的动态逻辑组合控制[J].信息与控制,2015,44(06):745-752.
[15]刘伟,肖文彬,王奥博.信号交叉口控制相位的流线动态优化组合方法[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5,15(02):68-75.
[16]刘伟,肖文彬,高显鹏.交叉口流线动态控制的优化配时模型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5,32(04):124-129+142.
[17]刘伟,徐亚辉,胡兴丽.后交通时代交通工程人才的培养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5,(07):152-154.
[18]刘伟,高显鹏,肖文彬.占道施工影响区车流均衡诱导模型的建立与应用[J].中国科技论文,2015,10(01):46-50.
[19]刘伟,张兴华,戴艳芬,等.超长轨道线路弹性票价对客流影响建模[J].都市快轨交通,2014,27(02):65-69.
[20]刘伟,王立亮,林颖,等.城市道路施工影响区交通逐层分流疏导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3(06):136-141.
[21]刘伟,欧阳磊,郭佳宁,等.基于对驾驶员多感官刺激的减速震荡标线组间距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23(03):86-90.
[22]刘伟,黄丹,秦伟彬.城市道路瓶颈交通调节策略研究[J].交通标准化,2013,(03):28-31.
[23]刘伟,城市占道施工的交通影响分析评价方法与管理研究.重庆市,重庆交通大学,2012-11-15.
[24]刘伟,雷星,杨亚璪.基于占道施工的交通影响分析阈值确定方法研究[J].交通标准化,2011,(21):37-41.
[25]刘伟,华文婷,付青松.基于TransCAD的单向交通组织方案评价[J].交通信息与安全,2010,28(05):99-103.
[26]刘伟,高建杰,付青松.城市单向交通规划方案的能效判别法[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10,8(02):27-30+42.
[27]刘伟,华雯婷.基于均衡原理的单向交通瓶颈路段诊断法[J].公路交通科技,2010,27(05):117-120.
[28]刘伟,甘林坤.重庆城市道路交叉口进口道通行能力调查研究[J].公路交通技术,2010,(01):132-134.
[29]刘伟,华雯婷.单向交通组织对车流运行的影响评价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03):205+207.
[30]刘伟.交通事故多发路段危险因素的模糊诊断法[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04):733-735.
[31]刘伟,张建旭,邵毅明.工科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与专业引导[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05):172-174.
[32]刘伟,张建旭.运行时间可靠度在单向交通组织中的应用[J].公路交通科技,2009,26(02):120-123.
[33]基于通道容量的单向交通方案瓶颈点识别法,可持续畅通重庆规划国际论坛论文集,ISBN978-7-5624-4888-4,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6,
[34]高速公路隧道交通流参数分析及预测,2006年公路隧道国际会议论文集,ISBN7-5624-3831-5,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10.
[35]刘伟,别牧,张建旭,朱顺应. 设置公交专用道的流量条件研究[J].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2005, (06): 129-132.
[36]刘伟,朱顺应,张建旭. 公路网络节点客观重要度的计算方法[J].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2004, (01): 42-44.
英文论文
[1]How is the visual working memory load of driver influenced by information density of traffic sign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F-TRAFFIC PSYCHOLOGY AND BEHAVIOUR,2024,Volume86 Page65-83.
[2]Reliability of variable message signs information: A field experiment study in Chongqing,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F-TRAFFIC PSYCHOLOGY AND BEHAVIOUR,2021,Volume83,Page382-400。
[3]Coordinated Control Methods of Artery for Oversaturated Primary Direction in the Critical Intersection with Bidirectional Green Waves,CICTP 2020: ADVANCE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AND DEVELOPMENT-ENHANCING CONNECTIONS,Page50-61.
[4]Capacity of Urban Arterial Weaving Sections under Lane Signal Control Strategy,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Volume2673Issue12Page69-77。
[5]A new method of mass rapid transit systems in decision-making based on AHP and TOPSIS[J],ICIC Express Letters,2014.08,EI:20142717903676.
[6]Study on Traffic Flow Parameters Model of Expressway Interchanges Opening Distance,CEABM 2012,国际会议,2012.08,EI:20122315097267
[7]Multiple objective Optimization model of public transit network based on traffic equilibrium theory,ICTE2009,ASCE,2009.7,EI20100112603281
[8]Signal Intersection Optimal Control Model of Small Region Based on Traffic Equilibrium Theory,ICCTP2009,ASCE,2009.8,EI:20094712462730